Ireland 愛爾蘭
「威士忌」一詞源自愛爾蘭語「uisce beatha」,意為「生命之水」。愛爾蘭威士忌曾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烈酒,1890年代,愛爾蘭至少擁有28家酒廠,但到1966年,這一數字銳減至僅剩兩家。到1972年,僅存的 Bushmills Distillery 和 Old Midleton Distillery(之後被新米德爾頓酒廠取代)都被一家公司 - 愛爾蘭釀酒公司(Irish Distillers)所擁有。
*愛爾蘭釀酒公司(Irish Distillers)的前身即是「John Jameson & Son」,當時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 Aleck Crichton 是 Jameson 家族最後一位領導公司的直系後裔,據說他也是最後一位使用酒廠裡的釀酒師夜班寢室的人。他負責在 1966 年監督該公司與另外兩家酒廠合併,成立了 Irish Distillers Limited。
19世紀初期,愛爾蘭是英國最大的烈酒市場,隨著產能擴大,愛爾蘭成為英國最大的烈酒生產地,當時愛爾蘭最大的烈酒市場 - 都柏林Dublin,則成為主要釀酒中心。當時酒廠的主要產品是單一或「純壺式蒸餾」威士忌(pure pot still whiskey)- 由發芽與未發芽大麥混合製成,並僅在壺式蒸餾器中蒸餾。這種風格最初是為了規避1785年的大麥稅而發展起來,即使該稅後來被廢除,這種工藝仍得以延續。
愛爾蘭威士忌到了19世紀末期逐漸衰退,除了調和威士忌的引進以及愛爾蘭釀酒商未能適應消費者口味變化的影響外,當時愛爾蘭正經歷「獨立戰爭」,隨後的內戰及與英國的貿易戰,美國的禁酒令(1920-1933年),嚴重地影響愛爾蘭威士忌的出口;同時,美國和英國對愛爾蘭威士忌的廣泛假冒,愛爾蘭自由邦政府限制威士忌出口以期對國內消費徵稅,此外,多家愛爾蘭酒廠的過度擴張和管理不善,種種因素導致出口量大幅下滑,進而導致許多酒廠陷入經濟困境甚至倒閉。到20世紀初,蘇格蘭已超越愛爾蘭,成為全球最大的威士忌生產國。
1960年代,愛爾蘭只剩幾家酒廠繼續運作。1966年,其中三家選擇合併為愛爾蘭釀酒公司(Irish Distillers)。直至1980年代末,愛爾蘭威士忌產業才開始緩慢復甦,1988年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收購愛爾蘭釀酒公司,推動以「尊美醇 Jameson」為首的愛爾蘭威士忌在海外的市場推廣。自1990年代起,愛爾蘭威士忌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烈酒品類。相較於使用泥煤煙燻乾燥發芽大麥的蘇格蘭威士忌,純壺式蒸餾的愛爾蘭威士忌口感更為順滑,適合單飲也適用於調酒。
愛爾蘭威士忌種類
傳統上,愛爾蘭威士忌使用壺式蒸餾器(pot still)生產:
單一麥芽愛爾蘭威士忌(Single Malt Irish Whiskey)
由發芽大麥在單一酒廠內使用壺式蒸餾器蒸餾而成的威士忌,稱為單一麥芽威士忌,此類威士忌可能經過雙次或三次蒸餾。這種風格也常見於蘇格蘭威士忌。
- 愛爾蘭紅馥知更鳥12年威士忌 Redbreast 12Y Pot Still Single Malt Irish Whiskey: 發芽和未發芽大麥的組合製成,並在銅鍋蒸餾器中進行三次蒸餾,然後在美國橡木前波本桶和西班牙橡木 oloroso 雪利酒桶中成熟。帶有橙子、杏乾、葡萄乾、烤橡木和烘焙香料的香氣。
- 愛爾蘭紅馥知更鳥15年威士忌 Redbreast 15Y Pot Still Single Malt Irish Whisky: 調和15年至19年的酒液,採用非冷凝過濾,賦予46%濃度的酒體更豐富的辛香料調性,豐富的油脂口感,帶有太妃糖、香草、漿果、櫻桃和豐富的橡木單寧。
單一壺式蒸餾威士忌(Single Pot Still Whiskey)
由發芽與未發芽大麥混合,在單一酒廠內完全使用壺式蒸餾器蒸餾而成。與單一麥芽威士忌不同之處在於麥芽漿中加入了未發芽的生大麥。這種風格在歷史上也被稱為「純壺式蒸餾」威士忌或「愛爾蘭壺式蒸餾威士忌」。
穀物威士忌(Grain Whiskey)
使用連續蒸餾法在柱式蒸餾器或科菲蒸餾器(Coffey Still)中生產的威士忌,稱為穀物威士忌。可使用多種穀物製作,口感較輕盈且風味較中性。絕大多數穀物威士忌用於製作調和威士忌,與風味更濃郁的壺式蒸餾產品調和。
調和威士忌(Blended Whiskey)
上述風格的調和產品。無論是將穀物威士忌與單一麥芽威士忌、單一壺式蒸餾威士忌,或兩者結合,均標記為調和威士忌。如今,調和威士忌是愛爾蘭和蘇格蘭威士忌中最常見的風格。
- 愛爾蘭尊美醇威士忌 Jameson Irish Whiskey: 使用最好的壺式蒸餾器和優質穀物威士忌,進行三次蒸餾 - 使得威士忌有著標誌性的滑順度。在橡木桶中熟成至少 4 年。非常適合直接飲用或做為調酒基酒飲用。